发布时间:2024-08-10 人气:1 作者:
香港,国际大都会,高楼鳞次栉比,街道车水马龙,人群熙熙攘攘,市区处处一派繁华热闹景象。游览其中或居住于此,人们充分感受其魅力风采,但很少人会认为其喧嚣,被噪音困扰。
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”香港的“低调”自有原因。为减少噪音污染,多年来,特区政府重规划、强管制,多管齐下、标本兼治,从勒住噪音源上下功夫,在打造系统防护体上做文章。这里成为世人理想中的宜居之城,“听话”的噪音也有一份“功劳”。
“香港是高密度发展的城市,地少人多且经济发展蓬勃,很多区域包括住宅都接近噪音源,管制难度很高。”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首席环境保护主任刘国强说,噪音在香港集中存在,高度“活跃”,要驯服它,挑战不小。
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,特区政府还是做到了。仅以交通噪音管制为例,从2000年到2010年,特区政府就让受到相关影响(70分贝以上)的人数从114万降至96万。而这一成绩,是在香港同期增加了45万人口、170公里道路、8万车辆下取得的。
刘国强说,为避免和最好能够降低噪音对市民的影响,特区政府着实下了一番功夫。一是提前介入,要求项目倡议人在规划大型基建发展项目(如新市镇及机场)和进行政策研究(如铁路及运输系统研究)时,进行噪音影响评估,设计“减噪”设施;二是严格执法,执行《噪音管制条例》,确保源自建筑、工商业、住用处所和公众区域的噪音符合标准要求及标准。
“当然,对于多年前已经建成的项目,我们也实行了噪音缓减计划。比如在现有道路使用低噪音物料重铺路面,在路两旁加装隔音屏障或者隔音罩等。”刘国强表示。
按照香港法例规定,规划新项目一定要符合《环境影响评估条例》和《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》要求,评估项目可能的噪音影响,如超出规划标准则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。2013年,特区又出台了《噪音管制环保法例》,对一般建筑噪音等9种噪音进一步细化了规管措施。加上早在1989年就率先实施《噪音管制条例》,更让噪音随时随地都要“守规矩”。
据悉,截至2017年年底,环境保护署通过对新市镇、新住宅发展项目及重建房屋的规划提供意见建议,已让61万名市民受惠。新道路工程方面,工务部门也在环境保护署的管理指导下,兴建了89公里的隔音屏障,让32万名市民从“噪音污染”中解脱了出来。
“噪音投诉数量已由2001年超过10000宗持续下降至现在的不足5000宗。”刘国强说。
治理噪音不能“掩耳盗铃”。建筑、交通、工商业、住用处所等活动处均“声声入耳”,规划之外少不了缓减措施。对此,特区用尽了各种办法,对它们“一个都没放过”。
因为可开发的土地面积有限,香港很多住宅都只能建在闹市区、道路旁。刘国强说,为让住户更清静,环境保护署为住宅楼设计推出了“建筑鳍片”“减音窗”“强效减音露台”等,遵循科学原理和噪音的反弹特点,让噪音兜起了圈子、打上了棉花、丧失了穿透力。经专业部门实测,其中“减音窗”可降低8个分贝的噪音,而“强效减音露台”,更能够更好的降低10个分贝的噪音。
刘国强说,一方面他们在道路两旁加装“隔音屏”,已安装到位的17个路段让7万市民受惠。另一方面,利用废旧轮胎循环再制造,生产出“橡胶沥青”,研发出了低噪音物料铺就的道路“薄面层”也能把噪音吸进去、压下来。“目前,有62个路段使用了这种物料,可减少2个分贝的噪音,有12万市民已因此受益。”
这一措施在特区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纲领中,再次得到确认:“进一步试用低噪音路面,以缓解道路的交通噪音影响,并促进可持续的资源管理,以助达成宜居城市的目标。”
围追堵截交通噪音,对“元凶”车辆更要强化约束。特区法例规定,首次登记的车辆除受尾气排放标准限制,噪音排放也要达标,引擎和轮胎都一定要符合要求。“我们参照的都是国际上较高的标准,所以香港路上好车多。”刘国强笑言。
针对列车噪音,他们也有办法。香港铁路网四通八达,是市民出行的主要载体。为让列车安静下来,有关部门在车身两旁装上了下摆,给它“穿上了裙子”,其行驶中发生的噪音只能在底部弹射,从而得到一定效果消解。同时,再在铁轨两边设置隔音屏,将噪音包裹起来,限制在“套子”里。
管制建筑噪音上,特区采取的措施更是凌厉。近年来,香港大小基建较多,楼房重建时有,撞击式打桩工程难免。当地在规定打桩机每日只可运行12小时的基础上,又通过建立“建筑许可证”机制,让准予作业时间减到3至5小时,并从1997年起,逐步禁止了产生较高噪音的柴油锤、气压锤和蒸汽锤等。
“一般建筑工程,承建商也须向本署申请发放‘建筑噪音许可证’。”刘国强说,2013年到2017年,环境保护署共签发约1万张许可证,但只接获35宗噪音投诉,新机制成效明显。
环境保护署估计,通过实施上述等各种措施,约200万市民受到的建筑噪音影响得到了舒缓。
11月27日,香港连锁蔬菜店“新界仔优质果菜”董事,因辖下店铺屡次播放叫卖录音造成噪音烦扰被定罪。根据当地裁判法院判决,涉事店铺被罚款12500港元,公司董事被罚款4000港元,并因其辖下店铺屡次违规负上了个人刑事责任。
此类消息,在特区政府新闻网上时常出现,反复提醒市民在从事工商业活动时注意“收声”。
7月份,北角富临皇宫空调系统发出过量噪音被罚;3月份,香港电车公司因晚间工程违规造成噪音滋扰被定罪;2016年4月,一场演唱会则因噪音超标被环境保护署警告,并被勒令按时结束。
“这方面的法规越来越严。”刘国强说,2014年10月特区又修订实施了《噪音管制条例》,加上了“法团管理层须就法团重犯的噪音罪行负上个人法律责任”的条文。一条“连坐”规定,压实了层层责任,让各方不敢不重视。
从街上到家里,从工程施工到售货叫卖,从空凋声到打麻将声,特区对各类有几率发生的噪音都有管制。其严格细致程度,在一场演唱会的噪音防控上可见一斑。
相关法例规定,要组织演唱会,主办机构应指派一名适当人士,在主办场地的邻近“噪音感应强的地方”进行监测,至少每隔一小时就需要量度,并在超标情况下及时向主办机构作出反映,要求他们立即采取行动。
刘国强说,环境保护署对全港噪音分布作精准定位分析。一是绘制了道路交互与通行噪音地图,用一维、二维等量线描绘噪音分布情况,市区和城郊分别按照10米×10米和100米×100米进行监测,实行网格化分区管理。二是研发出一套立体噪音模型,可显示目标区域各楼层乃至个别单位受噪音影响的程度,噪音污染的不一样的情况用不一样的颜色标识,具体形象、一目了然。
“我们是研制立体模型工具的‘先驱’,曾出席多个学术会议,交流过相关经验。”刘国强表示,这套工具在香港高楼林立的环境下,应用价值很高。在新发展区和新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作公众咨询时,能借此直观呈现发展区规划在不同地方、道路实行不同走线可能带来的影响,从而有利最佳方案安排。
噪音“现了形”,才能趋利避害、有的放矢。香港能让噪音不“张扬”,绝非一朝、一招之功。
今年8月份,香港有名的“景点”——旺角行人专用区“杀街”(关闭街道),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此地街头艺人多,滋生噪音大,给当地街坊带来不少困扰。尽管游客和不少市民早已习惯了那里的热闹和歌声,有不舍和留恋,但人们还是支持特区政府关停了它。
“以往感觉好嘈杂,现在感觉好清静。”市民邓小姐说,那里好像已变成了另外一条街。
尽管噪音管制成效显著,但刘国强认为日后的挑战还在加大。“香港现有可用的土地缺乏,很多工地都非常接近道路,甚至会出现三条路夹着工地的极端情形。如果这些工地是住宅用途,那么日后的噪音问题就更为棘手。要建楼而不牺牲市民的居住环境,我们一定要持续关注噪音问题,考虑更大布局,拿出更多办法来。”
相关产品
其他文章